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上盤破碎圍巖條件下破碎礦體開采方法,涉及破碎礦體開采技術領域,本發明提供的上盤破碎圍巖條件下破碎礦體開采方法包括:將待采礦體劃分為開采階段,階段內沿礦體傾向劃分多個礦房采場,每一個礦房采場兩端均布置礦柱;在礦房采場頂部以及底部布置巷道或硐室;各個礦房采場采用中深孔或深孔鑿巖爆破方式回采;各個礦房采場采用連續回采順序,每一個礦房采場回采后立即充填,先回采的礦房采場為后回采的礦房采場提供充填體側壁的條件。本發明提供的破碎礦體開采方法有效規避了不同充填時序的采場充填接頂問題對開采的不利影響,提高礦體的綜合回采效率及采場生產能力,確保破碎礦體采場回采過程的安全穩定性,降低成本。
本申請屬于礦石開采領域,公開了一種礦巖分界線計算方法、裝置及設備,預先利用成功開采礦山的歷史實地數據作為訓練樣本,對神經網絡系統進行學習訓練得到測量孔布置神經模型,直接將勘探設備勘探的實地數據輸入該測量孔布置神經模型處理,得到測量孔布置數據,根據測量孔布置數據中的每個測量孔的位置參數繪制測量孔布置圖,利用打孔設備根據測量孔布置圖進行打孔并布置測量球。無需利用人工根據實地檢測的地質情況確定各個測量孔的位置以及間距,當礦山爆破完成后,各個測量球的位置會隨著礦巖分界線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直接根據測量球的位置就可以獲知新的礦巖分界線。這樣,利于礦石的鏟裝運輸,降低礦石損失貧化率,提高工作效率。
本發明涉及一種含爐排爐垃圾焚燒飛灰的膠結填充料,包括膠凝材料、鐵尾砂和減水劑,所述膠凝材料、鐵尾砂和減水劑的質量比為1:6:0.005;所述膠凝材料按重量份數計包括以下原料:礦渣15?25份,鋼渣30?60份,爐排爐垃圾焚燒飛灰5?30份,脫硫石膏10?20份。該膠結填充料以高毒性的爐排爐垃圾焚燒飛灰作為原料,經合理配比后,各原料協同增效,使其經長期養護后,多種重金屬離子浸出濃度低于地下Ⅲ類水質標準;且該膠結填充料可滿足充填采空區的抗壓強度,可用于采礦充填料,是水泥的良好替代品。
本發明公開的草原區露天礦廢石及表土的儲存與回填優化方法,涉及礦產資源開采技術領域。包括以下步驟:首先,對露天礦進行表土剝離,并將剝離下來的表土資源運輸至附近的表土存儲場;然后,將礦層間的巖石進行爆破與剝離,采出的大塊碎石與小塊碎石,并將大塊碎石放置于廢棄礦坑的礦床中;接著,進行采礦,采出的煤礦運往洗煤廠洗煤后,剩下的煤矸石與小塊碎石進行級配,充填大塊碎石間的間隙;最后,將表土存儲場中的表土資源運輸至鄰近廢棄礦坑填入,形成完整的復墾草地。本發明中剝離的表土資源、巖石都能盡早盡快地進行處理,復墾率、節地效果、生態承載力指標和環境承載力指標均優于傳統的開采結束再復墾的技術,對生態環境的恢復意義重大。
本發明涉及一種含電爐還原渣的膠結充填材料及其應用。一種含電爐還原渣的膠結充填材料,所述膠結充填材料是主要由膠凝材料和鉛鋅尾砂與水混合后而成的漿料;其中,所述膠凝材料和鉛鋅尾砂的質量比為1:2?1:12;所述膠凝材料包括以下原料:以重量百分比計,電爐還原渣10?60%,轉爐渣20?50%,礦渣10?60%,脫硫石膏10?40%。本發明利用電爐還原渣與其他原料的協同作用能夠顯著提高早期強度,同時完全凝結后也具有較高的強度;當該材料用于礦區填充時具有突出優勢,能加快采礦進度。
一種應對煤礦井下災難性事故發生時的緊急救援系統。它是當礦難發生后,利用預先安裝到各采礦工作面的系統主管道和布設在主管道中的具有不同功能用途的管線及與之配套的設備,迅速實現井下被困人員和地面救援人員之間的信息傳遞;幫助救援人員向被困人員提供空氣、水、食品、藥物等急救物資。以達到贏得時間、延長井巷內被困人員生命、減少傷亡、把事故損失降至最低的目的。
本發明是一種延長地表土地使用時間的地下工作面采序優化方法,屬于采礦技術、土地利用和土地復墾領域,該辦法包括:獲取所在地區非充分開采的地表下沉系數擬合曲線;確定地面臨界積水條件下的下沉系數修正參數;確定地面臨界積水條件下地下開采尺寸的寬度Dc;根據地下開采尺寸的寬度Dc,優化地下工作面開采的順序。該方法通過分析所在地區非充分采動條件下的地表下沉移動規律,對地下工作面的采序進行優化,從而改變地表最大下沉值出現的時間,相對延長地表土地的使用時間。最終使得地下的煤炭都能采出,既保證了煤炭回采率,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兼顧了地面土地特別是耕地的使用時間,是一種顧及地表的綠色開采方式。
一種枯竭油田剩余油硐采方法,主要步驟為:a)排出儲層中的殘余液體;b)豎井開拓至儲油層底板,并在石油儲油層中掘進巷道,采用房柱嗣后充填采礦法開采儲油層中的含油砂巖;c)對含油砂巖進行破碎和磨礦,以熱堿水洗油進行油、砂分離;d)分離出石油進行煉油工序,分離出的砂子作為尾礦進行回填。本發明克服了目前最先進的三次采油技術無法克服的缺點,可以大幅度提高石油的采收率,能達到90%以上的采收率,具有極大的實用意義。
一種采煤沉陷區地表建設高壓輸電線塔的適宜性評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確定采煤沉陷區評估范圍;(b)收集采煤沉陷區的地質采礦條件數據和開采數據以及所屬礦區的地表沉陷數據;(c)得到評估范圍內各地表移動與變形值最大值;(d)評估線塔建設荷載對地下采空區的穩定性影響;(e)根據高壓輸電線塔輸送電壓確定建設適宜性分類準則,然后進行綜合評估,確定擬建高壓輸電線塔線路建設的適宜性。本發明能夠為高壓輸電線塔在采煤沉陷區地表的建設提供科學依據,確保高壓輸電線塔正常運行,并節省保護成本投入。
本公開涉及一種冒裂帶高度預測方法、裝置、存儲介質及電子設備,該方法包括:獲取冒裂帶的實際測量數據,實際測量數據包括在采礦工作面實際測量得到的冒裂帶的第一高度數據和冒裂帶的多個震動點的震動數據;通過第一高度數據和震動數據,確定冒裂帶高度范圍;通過第一高度數據與冒裂帶高度范圍,將多個震動點確定為已產生冒裂帶位置點與未產生冒裂帶位置點;通過已產生冒裂帶位置點的數據與未產生冒裂帶位置點的數據,確定冒裂帶預測模型;將待識別位置的實測震動數據輸入冒裂帶預測模型,得到待識別位置的預測結果,預測結果包括:待識別位置未產生冒裂帶,或者待識別位置產生冒裂帶,以及待識別位置點的冒裂帶的第二高度數據。
一種采煤沉陷區地塊地表建設光伏電站適宜性評估方法,包含以下步驟:(a)依據采煤沉陷區地塊地表建設規劃,確定評估范圍;(b)收集采煤沉陷區的地質采礦條件數據和開采數據以及地表沉陷數據;(c)獲得開采煤層埋深、采空區塌陷狀況相關數據;(d)得到評估范圍內地表今后還將產生的殘余沉陷變形數據;(e)評估地塊建設光伏電站荷載對地下采空區的穩定性影響;(f)根據光伏組件與光伏支架和逆變器與箱變建設適宜性分區準則進行綜合評估,獲得擬建光伏組件與光伏支架和逆變器與箱變建設的適宜性分區。本發明能夠全面、準確、高效的獲得采煤沉陷區地塊地表建設光伏電站適宜性分區,為確保地塊光伏電站安全建設中及建成后正常運行提供科學依據。
本發明提供一種提高充填接頂率的磷石膏基全固廢充填料配比優化方法,屬于綠色充填采礦技術領域。該方法首先對磷石膏以及低品質固廢進行礦物分析和粒徑測試;然后開展不同配比的磷石膏基全固廢充填料充填體強度試驗與膨脹率測試;再根據試驗結果建立充填體強度和膨脹率數學模型;進而建立磷石膏基全固廢充填料的配比優化模型;最后求解該配比優化模型獲得磷石膏基全固廢充填料優化配比。該方法充分利用磷石膏的自膨脹性,并實現多種低品質固廢配比優化組合和協同作用,能夠避免充填體膨脹過大導致充填體強度劣化,可在滿足充填體強度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磷石膏膨脹性,從而提高充填采場的接頂率。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深埋變形粘土隔水性試驗裝置及方法,包括粘土拉伸變形裝置、粘土剪切變形裝置、粘土彎曲變形裝置和粘土滲透性裝置。首先對不同深度的原狀粘土試樣進行拉伸、彎曲和剪切破壞試驗,掌握粘土變形破壞規律;然后對粘土試樣進行定量拉伸、剪切和彎曲,測試此時變形土樣的滲透性,通過對比變形前后粘土的滲透性,總結采動變形粘土的隔水性質變化規律;最后對已知采礦工程條件下的隔水關鍵粘土層進行采動變形預計,根據試驗總結規律對隔水關鍵粘土層隔水性進行評價,用于指導相關技術人員對水體下采煤做出正確決策。
本發明公開一種均壓瓦斯控制裝置及方法,該裝置包括:移動風門、大氣壓傳感器、控制器、瓦斯濃度傳感器、驅動機構;移動風門設置在采礦區的工作面回風巷和采空區的交界處;移動風門與所述驅動機構連接,所述驅動機構與所述控制器連接;大氣壓傳感器設置在所述工作面回風巷的地面上;所述瓦斯濃度傳感器設置在所述工作面回風巷;所述控制器分別與所述大氣壓傳感器和所述瓦斯濃度傳感器連接,所述控制器根據所述工作面回風巷的大氣壓和瓦斯濃度控制所述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移動風門移動。本發明通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移動風門移動,實現了大氣壓的實時自動調節與控制,提高了自動控制的精確度和效率。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盤區礦柱超前卸壓嗣后充填開采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分塊:將礦柱在高度方向上按照設定的高度分為若干階段,將每個階段沿所述礦柱的走向按照設定的尺寸分為若干礦塊;卸壓:在每個階段由中間位置分別向兩側逐個礦塊卸壓爆破,每側由第一階段向最后一階段逐層超前其后一階段至少一個礦塊進行卸壓爆破;回采:在每階段由中間位置分別向兩側逐個礦塊回采礦石,每側已卸壓爆破的礦塊多于已采出的礦塊;充填:所述礦塊采出礦石后立即用尾砂和水泥膠結充填。利用上述方法逐層超前其后一層卸壓爆破,實現了安全高效的回收礦柱。
本發明涉及用于采煤沉陷地邊采邊復的基于土方平衡的基塘布局方法,屬于采礦技術、土地利用和土地復墾技術領域。該方法包括:該方法主要適用于單一煤層,包括基于概率積分法的采煤沉陷預測與地理信息系統結合,獲得各斷面的下沉剖面線,根據下沉剖面線從沉陷盆地邊緣至盆地中心,依次等距確定多種土方剝離與回填的范圍,進而估算各種剝離與回填范圍內的土方剝離量與土方回填量,當土方剝離量與回填量趨于相等時所確定的剝離與回填范圍,作為最優的基塘空間布局。本發明在確定最佳的土方剝離區域與回填區域達到最大限度保護和利用土資源,最大程度的提高復耕率,同時減小畝均復墾成本。確保礦產資源開采與土地保護的協調發展,創建和諧綠色礦山。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利用INSAR精確解算采煤沉陷區地表下沉量的方法,屬于衛星雷達測量領域。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首先根據采空區地質采礦條件的信息計算得到采空區采動影響范圍內地表下沉量、地表水平移動量,進而根據X、Y兩個方向的水平移動量計算水平移動的矢量朝向,并確定與X軸的夾角,然后結合衛星雷達施測點與監測目標的相對位置關系將衛星雷達視方向變形量解算得到監測目標的下沉量。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缺陷發明了利用單顆衛星監測得到的目標點視方向位移量解算該點下沉量的方法,可以將InSAR監測結果與現有開采沉陷理論形成鏈接,以便更好的將InSAR技術與開采沉陷理論進行融合與相互促進。
本發明涉及一種應用于邊采邊復技術的土壤重構方法,屬于采礦技術、土壤重構技術和土地復墾技術領域。該方法包括:現場收集研究礦區相關信息,進行動態采煤沉陷預測分析,劃分為多個土壤重構單元,應用邊采邊復技術對塌陷區進行土壤重構:并按整塊復墾區域各個土壤重構單元與井下開采耦合的土壤重構順序進行。本發明能夠在提高復墾耕地率的同時確保復墾出優質高效的耕地,避免對復墾區域土源的重復擾動,節省不必要的或重復的復墾施工步驟,縮短復墾時間、降低復墾成本。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充填體包裹下厚大礦柱開采方法,包括:充填體內巷道的聯合支護;異質界面控制爆破;非接觸式激光精準掃描與數字建模三維可視化開采。本發明適合于充填采礦法回采的礦山,針對充填體包裹條件下的厚大礦柱安全高效連續開采,既有效控制和管理深井地壓,保障采場與充填體的穩定,又能實現深井礦體大規模、高強度的集中強化開采,降低礦石的開采成本,提高開采的經濟效益。
一種含粉煤灰的尾礦廢石高強混凝土的制備方法,屬于資源綜合利用領域。材料的配料組成為:采礦廢石35%-55%,選礦尾礦20%~30%,粉煤灰8%~16%,礦渣6.4%~10%,水泥熟料5.3%~10%,脫硫石膏2.2%~3%。然后外加占膠凝材料2干基質量0.3%~1.4%的高效減水劑和占膠凝材料2干基質量21%~35%的水。制成的含粉煤灰的尾礦廢石高強混凝土試件標準養護28天抗折強度8MPa~10MPa,28天抗壓強度70MPa~90MPa。與現有生產高強混凝土的技術相比,粗細骨料100%采用固體廢棄物,水泥熟料所占比例降低30%以上,而粉煤灰、礦渣和脫硫石膏等固體廢棄物比例大幅度提高,能大幅度節省水泥熟料,從而減排CO2,并能利用大量的固體廢棄物。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礦體拱形立面開采方法。沿被開采礦體最大主應力方向劃分多個礦柱,沿豎向劃分多個礦層,從下至上為起始、中間、頂部礦層,沿垂直于最大主應力方向將礦層劃分成多個礦房,起始、中間及頂部礦層的中部分別為第一、第二及第三礦房;對第一礦房開采后向其兩側開采,開采預定個數A礦房后充填,同時開采第二礦房及與被充填礦房相鄰的礦房;開采完后向第二礦房兩側開采,開采預定個數A礦房后充填,再對位于該礦層上方的中間礦層進行開采,直至開采至頂部礦層;同時開采第三礦房及與被充填礦房相鄰的礦房,開采后向第三礦房兩側開采直至所有礦房開采完。本發明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礦體開采過程中易發生較大地表沉降的問題。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全井工區段或條帶采煤方法,其包括:對當前采煤區段進行掘進處理,形成區段平巷;以區段平巷最后掘出的端頭作為當前采煤工作面的前端頭進行當前采煤工作面的掘進,利用采礦設備,對當前采煤區段進行采煤作業;在采煤過程中,對當前采煤工作面后端頭處采出的空間進行巷旁支護,形成當前采煤區段的沿空巷道,并作為下一采煤區段采煤作業中的區段平巷,在減少巷道掘進量與采煤區段布置時間的同時使得相鄰的兩個采煤區段之間無需留設煤柱。本發明的方法,保證兩條巷道和工作面獨立通風,減少巷道掘進量和維護量,利于下一區段采煤作業,且下一區段無需掘進區段平巷,相鄰區段之間無需留設煤柱,提高采煤效率和資源回收率。
本發明屬于礦山開采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基于水環境容量的離子型稀土礦山開采預測方法及系統,所述開采預測方法包括如下步驟:采集礦山基礎數據,所述礦山基礎數據包括:擬采礦塊基本屬性數據、流域基本屬性數據、水質監測屬性數據、氣象屬性數據和污染源基本屬性數據;基于所采集礦山基礎數據計算離子型稀土礦山開采地表水的氨氮濃度;基于氨氮濃度對離子型稀土礦山的開采進行決策,氨氮濃度大于1mg/L的開采年份減少開采量。本發明的預測方法能夠準確反應稀土礦分散開采導致的面源污染時空動態變化,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操作簡便。
一種采煤沉陷區地表建設光伏發電匯集站適宜性評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確定采煤沉陷區評估范圍;(b)收集采煤沉陷區評估范圍內的地質采礦條件數據和開采數據以及所屬礦區的地表沉陷數據;(c)獲得開采煤層埋深、采空區塌陷狀況相關數據;(d)得到的評估范圍內各地表變形值最大值;(e)評估匯集站建設荷載對地下采空區的穩定性影響;(f)評估范圍內地下采空區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情況下,根據下表所示的匯集站建設適宜性分類準則進行綜合評估,給出擬建光伏發電匯集站區域的適宜性。本發明能夠為光伏發電項目匯集站在采煤沉陷區地表的建設提供科學依據,確保匯集站建成后正常運行。
本發明提供一種鋁土礦開采方法,包括在采礦區域進行探巷并形成至少兩條探礦巷道,在相鄰兩條所述探礦巷道之間設置貫巷,并在所述貫巷內布置長壁工作面。本發明提供的鋁土礦開采方法,在探礦巷道之間開設一條貫巷,并在貫巷內設置長壁工作面,利用液壓支架避免空頂作業,利用長壁工作面形成連續布置并進行回采,結合爆破落礦工藝,便可形成開采鋁土礦的長壁開采方法,通過設置柔性簾,工作人員在液壓支架內可保證安全,并且利用鏟料槽與耙裝機和三輪車之間相配合,實現安全高效的實現鋁土礦體回收,工人可避免空頂作業,利用長壁工作面形成礦體連續性開采可提高工作效率,克服了現有技術中需要留設礦柱支撐的問題,提高了資源回收率。
本發明提供一種薄煤層無煤柱前進式采煤方法,包括:確定采礦區域、布置巷道、布置工作區間、開采充填和完全開采。本發明提供的薄煤層無煤柱前進式采煤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煤系統布置簡單,一次可同時開采2個工作面,生產效率高;工作面采用前進式開采工藝,3條巷道同時服務2個工作面,巷道掘進率低,出煤速度快,且有益于緩解采掘接續緊張;采用跳采方式,所形成的固廢收納空間形狀規則,兩側均為實體結構,容易形成規則充填體;將采空區作為固廢收納空間利用,實現地下廢棄空間有效利用,減弱礦山壓力顯現,降低留巷難度,防止地表下沉;工作面不留煤柱,提高了煤炭資源采出率。
本申請提供一種用于地下礦產開采的填充開采方法,包括如下步驟:當工作面開始回采時,第一支架隨回采面向前推進,布置在第一支架后方的第二支架隨著第一支架向前推進;所述第二支架向前推進第一預設距離時停止向前推進,所述第一支架繼續跟隨回采面向前推進;所述第一支架跟隨回采面繼續向前推進第二預設距離;將填充體填充到所述第一支架與所述第二支架之間的填充空間中。通過對第二支架的操作,重復上述步驟即可簡便的進行多個填充空間的填充,不需要將每個填充空間和填充距離都進行測量,簡化了填充開采的步驟,提高了填充開采的效率。本申請還提供一種用于地下采礦的聯合支架。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崩落法回采傾斜的中厚、厚礦體的實驗儀器,屬于崩落法仿真實驗技術領域。裝置包括實驗架及箱體,箱體安裝在實驗架上,所述實驗架包括實驗架體、架體厚度擴展板、礦石模擬進路,所述箱體包括面板及側板,所述礦石模擬進路安裝在箱體內且延伸至箱體表面的出礦口。改進的技術方案為平面模型和立體模型的實現裝置,實驗方法通過上述裝置實現。本實用新型可以實現傾斜、急傾斜(中厚)礦體采礦過程的仿真模擬,為類似礦體賦存條件的礦山高效、經濟地開采礦物資源提供了技術支持。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測斜觀測電纜固定夾具,尤其適用于采礦工程領域中地層的變形觀測。采礦工程中的地層變形觀測一般采用測斜儀,測斜儀一般是以人力為動力,以專用電纜為引線,將探頭從深部地層逐漸提升到地面。測量過程中每提升0.5m(或1m)需停留一段時間,待數據穩定后才能讀數,停留過程中一直是人來拉著電纜,這不僅需要很大的力而且經常會出現電纜下滑導致數據穩定時間過久及測量精度下降等問題。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測斜觀測電纜固定夾具,能夠在測斜儀停留讀數期間固定住電纜,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而且減少了數據穩定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測量精度。
本實用新型一種通信終端,由包覆有顯示器的顯示器殼體和保護殼構成,顯示器殼體與保護殼通過對接連接器折疊式連接;顯示器包括:微處理器、分別與微處理器連接的通信裝置、體溫傳感器、呼吸頻率傳感器、脈搏傳感器、周圍溫度傳感器、觸摸顯示屏、GPS裝置、存儲裝置、電源裝置;在保護殼內設有傳感器陣列模塊;在顯示器殼體上設有射頻標簽。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可以提供雙向實時信息的更新,對交警人員、公安警察、消防員以及井下采礦礦工實時定位、有效的團隊協調,并監測交警人員、公安警察、消防員以及井下采礦礦工的自身與環境狀態。
中冶有色為您提供最新的北京北京有色金屬采礦技術理論與應用信息,涵蓋發明專利、權利要求、說明書、技術領域、背景技術、實用新型內容及具體實施方式等有色技術內容。打造最具專業性的有色金屬技術理論與應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