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能源材料龍頭企業普利特(002324.SZ)近期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公司在新型電池技術研發與商業化進程中取得關鍵進展。憑借100Ah戶用儲能電池、鈉離子電池及半固態電池三大產品線的協同發力,相關業務已成為2025年上半年業績增長的核心引擎。
在半固態電池領域,普利特實現從技術突破到規?;慨a的跨越。其自主研發的方形314Ah半固態電池完成全流程驗證,成為國內首個實現該技術批量交付的企業。該產品通過固態電解質與液態電解液的復合設計,在能量密度提升至350Wh/kg的同時,將熱失控溫度提高至400℃以上,安全性指標較傳統液態電池提升50%。目前,該產品已通過寧德時代、陽光電源等頭部企業的嚴苛測試,在大型儲能電站、工商業儲能及高端動力市場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累計訂單量突破1.2GWh。
固態電池研發方面,普利特構建了多元化技術矩陣。公司同步推進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三大電解質體系開發,其中氧化物體系已突破原位固化工藝難題,實現50μm超薄電解質層制備;硫化物體系通過界面改性技術,將室溫離子電導率提升至15mS/cm,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針對商業化痛點,公司聯合一汽解放、中創新航等戰略客戶開展實車測試,重點攻克固態電池與整車熱管理系統的耦合難題,為后續量產鋪平道路。
鈉離子電池領域,普利特創新采用"雙線并進"策略。在傳統鈉電體系基礎上,公司率先布局固態鈉離子電池研發,通過復合電解質設計將能量密度提升至160Wh/kg,循環壽命突破8000次。該技術路線可復用現有鋰離子電池產線,設備兼容性達85%以上,有效降低規?;a成本。目前,其鈉電產品已切入通信基站、數據中心等備用電源市場,與鋰離子電池形成互補格局。
行業分析指出,在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儲能市場對高安全、長壽命電池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普利特依托材料科學領域的技術積淀,在半固態電池領域率先完成商業化閉環,其全固態電池中試線的建設更將推動國內固態電池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通過構建"液態-半固態-全固態"的技術演進路徑,公司正逐步確立在新型電池領域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