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成功研發新型自由基自組裝分子材料,攻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空穴傳輸層的技術瓶頸。該成果已獲得美國權威實驗室效率認證,相關論文于6月27日在國際頂尖期刊《科學》發表。
該技術已在中鋁貴州貓場鋁土礦、山西華興奧家灣鋁土礦等示范礦山成功應用。項目實施以來,礦山生產運行穩定,回收率顯著提升,平均每年多采出近10萬噸鋁土礦,新增銷售收入約6000萬元,為鋁土礦行業的安全高效開采提供了有力支撐。
晉能科技在光伏電池技術上取得突破,其異質結電池經新型鏡面化處理后,轉換效率提升0.25%,這不僅增強了電池性能,還降低了長期使用中的性能衰減風險。該技術優化了清洗工藝和微晶硅薄膜結構,提升了光吸收效率和電池性能指標。盡管0.25%的提升看似微小,但對光伏行業意義重大,能降低度電成本。這一成果將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鞏固中國光伏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未來晉能科技還將加大研發,推動技術規?;慨a并探索新方向。
英聯股份近日在固態電池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成功研發鋰金屬/復合集流體負極一體化材料。該技術基于公司成熟的蒸鍍工藝,將復合集流體應用擴展至固態電池領域。目前公司復合鋁箔、復合銅箔產品已獲小批量訂單,并與頭部電池企業展開合作。
金川集團旗下實驗室成功研發500kg級核電用Inconel 617合金錠,各項指標均達工藝要求。該鎳基合金具有優異的高溫強度和耐腐蝕性,將助力我國第四代核能系統發展,突破關鍵材料"卡脖子"問題。
江西科研團隊在低品位鋰云母開發利用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研發短流程浮選分離新技術,并建成年處理3300萬噸示范工程,顯著提升鋰資源綜合回收率。
通過這一技術,將材料的發光量子產率提高到了99.92%。測試數據表明,新型材料的雨霧穿透距離提升了130%,并且實現了100%無鉛化,完全契合綠色環保制造的理念。這兩項技術的突破,
湖南鋰電產業近日展示多項創新成果,包括全固態電池、高鎳正極材料等關鍵技術突破。這些進展將助推當地鋰電產業鏈升級,同時帶動鋰、鎳、鈷等關鍵金屬材料需求增長。
6月10日,西城園管委會(區科委)依據《北京市西城區科技專項項目管理辦法》組織了科技專項結題評價專家評審會。6月13日,該委員會發布公告,在全區11個項目里,中國能建中電工程華北院的“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順利通過評審。該項目結合風能、太陽能發電等多場景全流程生產模擬與技術經濟評價模型,創新運用啟發式算法優化方案,開發出數字仿真平臺,實現可再生能源制氫全流程系統構建與優化配置。
中南大學林高用教授團隊在《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上發表了一項關于6063鋁型材擠壓工藝多目標優化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由劉鵬程、彭炳鋒、劉寒龍等人共同完成,其英文版亦發表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研究團隊收集了我國26家工廠的數據,覆蓋了2023年我國80%的碳酸鋰和28%的氫氧化鋰理論產能?;谧越ê驼淼奶甲阚E背景數據,系統分析了鹽湖、鋰輝石、鋰云母三類生產路線下電池級鋰的碳足跡特征。
河南長興實業研發的微波煅燒微晶α-氧化鋁粉體材料技術近日通過科技成果評價,被認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技術采用微波煅燒工藝,突破傳統高能耗生產模式,實現低耗能、零排放,已在5G通信、航空航天等領域實現應用。
中侖新材研發的固態電池專用BOPA膜材取得重要進展,該產品作為鋁塑膜核心基材已進入市場推廣階段。公司鋰電膜產品率先實現國產化替代,穩定供應國內主流鋁塑膜廠商。
中材科技在半固態鋰電池隔膜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已完成專用配方開發并通過上機試驗驗證。公司正持續跟蹤固態電池技術發展,推進相關技術的產業化準備工作。
在湖南鋰資源創新應用大會上,湖南大中赫鋰礦有限責任公司發布的鋰渣無害化綜合提鋰技術備受關注。這項技術從鋰云母礦中提取鋰,通過硫酸反應、低溫焙燒、水浸及凈化處理等步驟,將鋰轉化為碳酸鋰等產品。它不僅提升了資源利用率,還在環保性能上取得突破,將冶煉渣毒性降至一類固廢標準以下,使其可商品化,同時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從傳統工藝的6萬到8萬元/噸降至4萬元/噸以內。該技術歷經多年研發,攻克了設備腐蝕等難題,成功產業化后,為企業注入動力,增強了產品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還為構建完整鋰電產業鏈奠定了基礎。
在實驗成果方面,利用該技術制備的各種全固態鋰硫電池(ASSLSBs)表現卓越。在商業水平的面積容量下,這些電池展現出了接近100%的硫利用率和非凡的循環穩定性。
在制備過程中,研究團隊采用半連續鑄造法,并經過一系列精細的熱處理步驟,包括均勻化、熱擠壓、固溶和人工時效,以消除成分偏析、細化晶粒并促進析出相的形成。
團隊首創煙氣資源化高效提鋰技術,將電池焙燒產生的尾氣(主要成分為CO?)直接通入正極材料的浸出液中進行碳化水浸。這一創新之舉使鋰的選擇性浸出率超過97%,相較于傳統工藝,提鋰成本降低了約20%,真正實現了鋰的高效低成本回收。
蘇州大學科研團隊近日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其研發的0.1平方厘米和1平方厘米單結電池分別實現27.3%和26.9%的認證穩態效率,雙雙打破世界紀錄。該成果涉及錫鉛合金電極優化、氧化鎳空穴傳輸層改良等關鍵技術突破。
研究團隊采用了原位同步輻射成像技術,利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SSRF)進行原位X射線斷層掃描(CT)和衍射(SXRD),實現了對損傷萌生與擴展過程的實時追蹤,空間分辨率高達3.25μm。
合盛硅業旗下研發團隊近日成功制備出12英寸導電型碳化硅單晶,并完成配套加工技術開發。該突破實現了從原料提純到襯底加工的全流程自主可控,為我國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發展提供了關鍵材料保障。
中核科研團隊創新提出"滲出砂巖鈾成礦理論",突破傳統找礦局限,成功在鄂爾多斯等盆地深部紅層發現工業鈾礦體。該理論為拓展砂巖型鈾礦勘探空間提供了新方向,已在國內多個盆地取得實際應用成效。
金利集團與中國恩菲強強聯合,成功研發出新型高效火法煉鋅技術——富氧側吹氧化熔煉 - 熔融直接還原煉鋅技術。此技術屬國際首創,優勢顯著。它具備工藝流程短、投資成本低、能耗低、無危廢渣污染、產品質量高以及智能化程度高等特點。與傳統鋅冶煉工藝相比,能耗可降低約30%,污染物排放量更是能減少40%以上。
6月5日,艾氫技術發布了國內首個模塊化鎂基固塊供氫系統——“艾氫技術01號自動化鎂基模塊供氫系統”(簡稱AQ No.1)。該系統以鎂基固態儲氫材料為核心,融合自動化、模塊化、兼容性的創新設計,具有作業高效率,填補了國內相關技術空白,推動我國氫能產業化進程。
中色股份(000758.SZ)傳來喜訊,其控股子公司赤峰中色鋅業全球首創的浸出渣資源化項目實現全線貫通。該項目具備強大的處理能力,年處理濕法煉鋅浸出渣達22.5萬噸,能夠將銀、銦、鉛、鋅等戰略金屬“吃干榨凈”。
通過“直接還原法”實現了低碳冶煉。在1300°C的高溫條件下,每100克錫石精礦僅需消耗3克氫氣,就能產出純度超過99%的金屬錫。與傳統的碳基還原工藝相比,新技術的碳排放量降低了90%以上。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型氧化鋁載體技術,通過優化制備工藝,顯著提升載體性能,為化工催化劑領域提供更環保高效的解決方案。
湖北泰昊鋁業有限公司近日推出創新型幕墻鋁單板安裝系統,該技術突破傳統固定式安裝限制,實現鋁單板位置靈活調節,為現代建筑外立面設計提供更高自由度。
福建省金龍稀土股份有限公司研發新型稀土鋁中間合金制備裝置,通過優化澆注系統與冷卻工藝,成功實現鋁鈧合金成分均勻分布,偏析率穩定控制在±0.1%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