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正推進一項具有突破性的深海礦產開發計劃。根據最新安排,該國將于2026年初在南鳥島附近海域啟動深海稀土泥試采工程。這項由內閣辦公室海洋創新平臺負責的項目,將使日本成為全球首個嘗試從深海泥中提取稀土元素的國家。
項目技術團隊由石井昭一領導,將使用日本海洋地球科學技術廳研發的特殊管泵系統。作業區域位于海平面以下5000至6000米,這個深度對
采礦設備和技術提出了極高要求。如果試驗成功,該系統在2027年前可實現日處理350噸海泥的產能,從中提取電動汽車電機和高科技設備所需的多種稀土元素。
此舉被視為日本應對
關鍵礦產供應鏈風險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全球稀土出口格局持續收緊,主要生產國的出口管制政策使得高科技產業面臨原料短缺風險。鏑、釹、釓和鋱等稀土元素對現代電子工業至關重要,日本的深海開采計劃有望部分緩解這一困境。
深海采礦領域的最新研究為該項目提供了科學依據。東京大學與日本基金會的研究人員在太平洋區域發現了儲量驚人的海底礦產資源。其中,富含電池金屬的
錳結核儲量超過2億噸,
鈷儲量約61萬噸,
鎳儲量74萬噸。這些發現證實了深海礦產開發的巨大潛力。
然而,深海采礦也面臨嚴峻的技術挑戰和環境爭議。作業深度超過5000米的極端環境對設備可靠性提出極高要求,海底高壓、低溫等條件使得常規采礦技術難以適用。同時,環保組織對深海生態系統可能遭受的破壞表示憂慮,多個國際金融機構已暫停對相關項目的資金支持。
國際海底管理局正在制定深海采礦的國際規范。該機構計劃在2025年出臺新法規,為深海商業開采活動確立標準。這些規定可能對日本的試驗項目產生直接影響,特別是在環境保護和技術安全方面。
日本在深海采礦技術方面已進行多年準備。該國的載人深潛器和遙控作業系統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為深海礦產開發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此次試驗將驗證管泵系統在極端條件下的工作性能,以及稀土元素提取工藝的經濟可行性。
從全球范圍看,深海礦產開發正在成為新的戰略競爭領域。除日本外,中國、韓國等國家也在積極開展相關技術研究。這些國家認識到,隨著陸地礦產資源日益枯竭,深??赡艹蔀槲磥黻P鍵礦產的重要來源。
南鳥島項目還面臨商業化運作的挑戰。即便技術試驗成功,要實現規?;a仍需解決成本控制、環境影響等一系列問題。海底礦產的開發成本目前遠高于陸地開采,這限制了其經濟可行性。
深海采礦的環境影響評估也是關鍵環節??茖W家警告稱,深海生態系統極為脆弱,采礦活動可能對海底生物群落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如何平衡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成為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
日本政府表示,將嚴格遵循國際規則開展深海采礦試驗。項目團隊計劃在試驗期間收集詳實的環境影響數據,為制定更完善的環保措施提供依據。這種審慎態度反映了對深海生態環境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