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工程施工技術領域,特別提供一種坑中坑微型樁支護結構。
背景技術:
2.隨著建筑結構的多樣化,主副裙樓建筑的普及,尤其是高層結構的電梯井、集水井和基礎設備等,導致絕大部分基坑坑底不是簡單的平面,而是出現了大量基坑內部坑中坑的基坑形式。在基坑工程中,人們通常關心開挖至普遍基坑過程中的基坑穩定性及安全性,而忽略坑中坑對整個基坑的影響。大量的工程實踐表明,坑中坑支護設計是基坑圍護工程中的關鍵環節之一,若坑中坑處理措施不當,坑側壁易產生滑坡和坍塌。尤其當坑中坑緊鄰外部基坑內邊線時,基坑的計算應考慮坑中坑的影響,將坑中坑和外部基坑建立整體模型受力分析。通常這些部位需要對支護結構進行加強處理,以避免由坑中坑引起整個基坑支護體系的失穩和傾覆,會使主體結構工程樁產生位移,尤其當工程樁是phc管樁時,較大土體的位移能夠導致管樁的剪裂破壞,給整個工程帶來嚴重后果。因此坑中坑支護設計對整個基坑工程而言至關重要。
3.坑中坑支護方式包括放坡、重力式擋墻、鋼板樁支護、水泥攪拌樁、高壓旋噴樁、smw工法樁等等,其中放坡最為常見。通常根據開挖深度、場地施工條件、地質情況等各種因素綜合考慮,保證基坑施工整體穩定性。但當基坑較為復雜,開挖深度大,施工操作空間受限的條件下,如何對坑中坑支護進行改進和創新,以達到增加支護體系的剛度、控制基坑位移及坑中坑開挖后整體穩定的效果,是個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坑中坑微型樁支護結構,用于解決在軟土地質條件下,基坑周邊環境復雜,開挖深度大且坑中坑距離較近時的坑中坑支護難題。
5.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坑中坑微型樁支護結構,包括:打入土體5中的數個微型樁1、噴錨2、冠梁3及內支撐4;所述微型樁1樁身內插入鋼管6并灌注純水泥漿液7,所述微型樁1頂部一圈設置冠梁3,所述冠梁3內設置預埋鋼板8,所述內支撐4焊接在預埋鋼板8上,形成角撐和對撐;坑中坑土方9開挖后,對裸露的微型樁1面進行噴錨2加固,并在坡頂四周設置排水溝10及防護欄桿11。
6.進一步地,所述微型樁1成孔直徑為φ200mm,間距為200mm,樁長為8m,樁端進入強風化巖層至少3m、進入中風化巖層至少2m、進入微風化巖層至少1.5m。
7.進一步地,所述鋼管6采用無縫鋼管,直徑為φ150mm,壁厚為4.5mm,長度為8m。
8.進一步地,
聲明:
“坑中坑微型樁支護結構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