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環境風險源識別和評價方法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環境風險源識別及其評價的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的環境風險識別方法一般都是通過人工對環境中的大氣、水質、土壤等進行采集分析測量,從而監控環境的健康狀況。
環境風險評價是針對建設項目在建設和運行期間發生的可預測突發性事件或事故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質泄漏,或突發事件產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質,所造成的對人身安全與環境的影響和損害所進行得風險評估,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應急與減緩措施,以使建設項目事故率、損失和環境影響達到可接受水平。
這種傳統的環境風險識別方法由于需要人工操作,先測量出反映環境狀況的數據,然后需要工作人員憑借自己的經驗判斷環境是否存在風險,人工操作效率的,這種評價的方式缺少明確的判別標準,而且對環境污染源的測量監控力度不夠大,導致重大環境事故沒能及時發現并緊急處理。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環境風險源識別及其評價的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環境風險源識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軟件程序系統初始化;
s2、確定環境因素的識別范圍;
s3、確定危險源和風險因素的辨識范圍;
s4、實地對風險源進行自動辨識;
s5、將識別出的環境因素、危險源和風險因素登記在《環境因素識別和評價表》和《危險源辨識和評價表》中。
優選地,所述s1中,環境因素識別范圍:
a)各部門工作區域中的活動、產品和服務中產生的環境污染、能源消耗、資源消耗等;
b)環境因素的識別應包括與所有活動、產品和服務過程中可控制和可對相關方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
c)識別環境因素應考慮以下三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和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
優選地,所述s2中,危險源和風險因素的辨識過程包括:
1)活動、產品或服務全過程;
2)常規和非常規的工作環境及操作條件;
3)事件及潛在的緊急情況;
4)以往活動遺留下來的潛在危害和影響;
5)所有進入工作場所的人員的活動;
6)工作場所的設施。
本發明還提出了一種環境風險源評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確定危害及其影響;
b、建立判別準側;
c、評價危害和影響;
d、記錄重要危害和影響;
e、建立詳細目標和表現準則;
f、確定和評價風險控制措施;
g實施
聲明:
“環境風險源識別及其評價的方法與流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