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污水處理作業的污水ph調節池
技術領域
1.本實用新型涉及污廢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的是一種用于污水處理作業的污水ph調節池。
背景技術:
2.現有的污水處理調節酸堿度的方式主要是人工投入調節物料,其缺點是:人工投料位置固定,中和料與廢水之間需要延長攪拌時長以達到符合要求的混合均勻度,導致設備運行時間長、能耗高,對整個廢水處理過程的效率影響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污水處理作業的污水ph調節池,可有效提升污水廢水的ph調節處理作業效率。
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污水處理作業的污水ph調節池,包括中和池,中和池側壁上沿設有廢水進管,中和池側壁下沿設有廢水出管,中和池頂部設有調節料進管,所述的中和池頂部圓心位置還設有電機,中和池內設有主動攪拌軸,主動攪拌軸與電機之間軸連接,主動攪拌軸上設有攪拌桿,中和池內還設有兩根從動攪拌軸,從動攪拌軸上也設有攪拌桿;
5.所述的主動攪拌軸上設有主動齒輪,兩根從動攪拌軸上設有從動齒輪,兩個從動齒輪與主動齒輪嚙合且對稱于主動齒輪設置。
6.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中和池內壁上設有旋轉刮料組件,旋轉刮料組件頂部為帶有環形齒的齒環,兩個從動齒輪與齒環內圈上的環形齒嚙合。
7.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旋轉刮料組件還包括位于齒環下方的連接環以及連接環下方的刮料板,刮料板為兩根變寬桿,兩根刮料板以旋轉刮料組件中心對稱設置于連接環的底面上。
8.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齒環的外徑大于連接環的外徑,齒環的外圍嵌入設置于中和池內壁上預設的環形軌道中。
9.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連接環內壁上設有接料槽,接料槽為環形凹槽,接料槽底部設有下料管。
10.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中和池頂部的調節料進管設置于接料槽所在環形區域的正上方。
11.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中和池底部設有ph傳感器。
12.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用于污水處理作業的污水ph調節池,通過采用上述結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1)通過多個攪拌機構可實現中和料與廢水之間的充分混合,提高中和處理效率;
14.(2)通過設置的旋轉刮料組件可對粘附在中和池池壁上的固態雜質進行刮除,避免排廢過程中的雜質殘留。
附圖說明
15.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16.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
聲明:
“用于污水處理作業的污水pH調節池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