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結構石墨制品的生產過程是復雜而精細的,雖然也與一般炭素制品同屬一科,但在生產工序的控制要求卻有很大區別。成型時行業認同的是等靜壓方式,焙燒時必須將產品裝入金屬匣缽內,焙燒曲線很長。日前國外仍有企業保留著單體式焙燒爐,有的采用電加熱方式。這是焙燒工序在細結構石墨制品的生產過程中不可取代性決定的。但也有的企業家對這一點認識不足。因為焙燒時間是漫長的,由其是在環式焙燒爐中進行燒制,當發現問題時所進入本系統的的爐室基本上已經難逃此劫。焙燒產生的廢品類型和原因是多樣的,但以下圖片中的廢品情況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圖片1:類似螺旋狀裂紋的端頭
圖片2:類似螺旋狀裂紋的側部
以上圖片是某廠在2010年從焙燒爐出爐后發現的層狀廢品,具有明顯的螺旋狀層裂。
制品類型:細結構石墨,Ф625X2550
最高焙燒溫度:1100℃
焙燒曲線:1080h,10室運行。
體積密度:1.61g/cm3
出現這種廢品后,企業組織相關人員分析事故原因,但各述已見且互不相讓,最后分成兩種對立的意見。
一、成型是主要責任,理由如下:
1、混捏成型時油包面現象產生的分層。
2、等靜壓成型時卸壓太快產生了原料反彈造成坯料分層。
3、等靜壓成型時端部壓力大于側部,流速不一形成的。
4、原料在二次混合時有不同時期的料被配入。
二、焙燒是主要責任,理由如下:
1、焙燒溫度控制不好,中溫失控造成的。
2、裝爐不規范,揮發分道路不暢通形成的。
3、金屬匣缽損壞影響了熱傳遞造成的。
4、覆蓋料厚度不足,上部受熱太快造成的。
對于兩方面的分析,我當時也一下拿不準,于是調出成型和焙燒的記錄,由于都是手工記錄,沒有發現誰有錯。當時沈陽鋁鎂設計院總工崔東生也在,共同分析后認為成型的可能性很小,因為等靜壓機的生產能力大于原料的二次混合產能,不會有剩余的料,并且等靜壓機是全自動程序化的,已經生產了1000多噸都很正常。
所以應把主要目標放在焙燒上。
但是僅從記錄上看是找不出原因的,在查找原因的過程中第二爐又出現了。我在現場
聲明:
“對細結構石墨焙燒產生螺旋狀層裂現象的分析”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