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發表SCI論文68篇(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30篇),總引用2386次,個人H因子29,i10因子45;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1項(授權2項),申請PCT專利2項、美國專利2項;獲得2023年度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入選北京市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培養計劃;擔任江西省宜春市科技特派員,《Green and Smart Mining Engineering》、《無機材料學報》、《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首屆青年編委;擔任ACS Nan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aron、Energy and Buildings、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SCI期刊審稿人。
韓松,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工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實驗中心書記/副主任。主要從事高性能與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固廢資源化利用相關研究。清華大學建筑材料研究所博士畢業。先后赴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訪學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項目等三十余項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任多個混凝土材料相關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參編行業與團體標準八部、鐵路總公司混凝土標準一部。
北京工業大學資源環境與循環經濟專業2022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戰略金屬的去除與回收利用,包括溶液中重金屬的去除、冶金固廢渣中戰略金屬回收與分離等。以第一及合作作者在過程工程學報、Hydrometallur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篇,申請專利8項(授權3項)。曾獲得“全國大學生冶金科技競賽二等獎”。
李蘭杰,博士,正高級工程師,現任河鋼材料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主要從事釩鈦鋼鐵低碳冶金與新材料研發及產業化工作。 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課題6項、河北省重點科技項目6項(含省杰青、省燕趙青年科學家項目);獲授權專利102件(發明專利80件);發表論文81篇;起草國家標準14項、團體標準1項。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項目、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獲河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勞動模范”等稱號;獲省部級科技一等獎4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1項。
與無添加納米顆粒的MAO膜層相比,向電解液中加入濃度為 4 g/L CeO2納米顆粒后,所制備的膜層厚度增加了 3.19 μm;結合力增大了 4.54 N;腐蝕電流降低了兩個數量級,為 2.58×10-9 A/cm2;阻抗增加了約 6 倍。此外,隨著CeO2納米顆粒濃度增加,所得MAO膜層厚度逐漸增大,而膜層的結合力,耐蝕性能呈現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
趙愈亮,東莞理工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材料研究學會超聲材料科學與技術分會理事。英國赫爾大學和西班牙國家冶金研究中心各訪問學者。2023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前 1%),擔任國家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主要從事高性能鋁合金材料的凝固、加工、成形、性能及表征方面研究。目前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及省市級項目 7 項,目前在 JMST, Scripta 等國內外知名 SCI 期刊發表 SCI 論文 30 篇。擔任 JCSU 等 6 個期刊的青年編委,JMST 等 30 余家國內外知名 SCI 期刊的審稿人。
郭永春,工學博士。主要從事金屬材料與熱處理、粉末冶金、金屬壓力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具有基礎性、應用性、前沿性等特色。攻讀博士期間與研究團隊建立了原始創新的以鎂鋁比為核心的高爐低碳冶煉控制理論體系和現場操作技術,達到了科學高效使用煉鐵資源與能源的冶煉目的。公開發表核心論文17篇,其中SCI收錄8篇,EI收錄1篇,申請發明專利7項。
曾慶棟,工學博士,教授,現湖北工程學院科技處副處長,湖北省青年科技“晨光計劃”人才計劃入選者,中國光學學會高級會員。2016年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獲博士學歷學位。主要研究激光應用技術、光譜信號檢測及處理等相關領域。 近年來,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湖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1項、校級教學改革項目1項;
本科畢業于齊魯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化學專業,以第二作者發表論文一篇,目前就讀于北京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資源環境與循環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二年級,導師是潘德安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是電解錳陽極泥與含溴高鹽廢水資源化利用,目前一篇論文在投。
劉紹剛,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導師,廣西民族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自治區優秀專家、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廣西高校卓越學者、廣西喀斯特地區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創新團隊負責人、兼任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林產化學與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廣西林產化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南寧市供水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廣西民族大學飲用水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全國教育扶貧和鄉村振興專家庫專家,國際水協會中國青年委員會委員。
1)?RuO2與Co3O4能成功的以氧化物形態負載在SiO2上,能生成分散均勻、結晶度較好且具有孔道結構的RuO2-Co3O4/SiO2析氧催化劑,有利于電解液流通和氧氣逸出;
金炳界系昆明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濕法冶金相關的教學、科研與工程化應用工作。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云南省科技強省計劃等各類科研項目多項,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申報國家發明專利20余件,參編教材2部。主持研發的原創性技術“鉛冰銅氧壓酸浸-電積銅”、“鉛冶煉煙塵有價金屬綜合回收”、“隔膜電解制備亞錫鹽關鍵技術與裝備”已工業化應用。
長期從事頁巖提釩關鍵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對釩頁巖礦物晶體結構、賦存狀態以及釩遷移配位轉化機制研究較為深入,在該領域發表SCI學術論文24篇,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與其他國家及省部級項目7項。
1.研究背景;2.研究進展與成果;3.應用示范
曹永澤,大連海事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學習經歷:本科,碩士,博士畢業東北大學,博士后秋田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主要研究方向:稀土摻雜上轉換熒光粉及熒光玻璃。發表 SCI 論文 30 多篇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Ceramics International,Applied Physics Letters 等。授權國家發明專利 4 項。主持過博士后基金,遼寧省基金,大連市留學創新創業項目。
“2024中國鉛鋅產業科技大會”于2024年9月19-21日在陜西省西安市召開,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中冶有色技術平臺、中冶有色技術網、中國有色金屬智庫牽頭,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鋅業有限公司、漢中鋅業有限公司、株洲冶煉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中金嶺南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馳宏鋅鍺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
碩士研究生在讀,研三,化工學院,參加第十四屆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青年科技論壇、2023年中國固廢利用與低碳土木工程材料學術與技術交流大會。參與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蒙古國粉煤灰綜合利用關鍵技術開發;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燃燒溫度對高鋁粉煤灰物相形成演變及堿性體系鋁硅溶出行為的影響;內蒙古重點區域遺留固體廢物等重金屬污染調查質量控制和技術支持等。
主要從事高效干法篩分理論與工程技術實踐,主持礦物加工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中國礦業大學青年科技基金等項目,參與完成多項大型篩分裝備設計與改造工程。在Minerals Engineering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2篇,申請/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20余件。
深圳佳名興電容有限公司于2006年01月12日成立。法定代表人秦露茜,公司經營范圍包括:電子元器件、新型片式元器件、電子材料、電子產品的購銷及其它國內商業、物資供銷業;貨物及技術進出口等
劉建,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云南省“興滇英才支持計劃”,現任省部共建復雜有色金屬資源清潔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從事復雜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浮選界面化學、浮選新藥劑開發與應用等研究。近年來,科研成果獲云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 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項目10余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 60余篇,2項成果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李鵬,博士、副教授、博導,主要從事煤系物分離與高效利用,開展了褐煤結構調控與定向轉化、煤系關鍵金屬分離、煤轉化固體產物分離與功能材料制備、浮選藥劑開發、有機廢水處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國家級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5項,橫向2項,參與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研究項目(課題執筆人)4項,發表高質量論文8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10余件。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Fuel等國際期刊審稿人。
熔鹽堆為第四代核反應堆,具有可利用釷、安全、高能效等特點。 熔鹽堆合金結構材料實現了國產化,現階段能滿足小功率實驗堆需求。 裂變產物Te沿GH3535晶界擴散并致合金脆化,Te擴散行為與Te含量、溫度、暴露時長等因素相關聯。 可以從熔鹽及材料兩個角度調控GH3535合金Te致脆化效應。
王林祥,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致力于選礦技術推廣、難選冶礦石試驗研究及選礦技術管理工作。特別在低品位金礦堆浸技術及難處理金礦選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1996年主要是參與礦研所中試車間、解析電解車間選礦技術及常規選礦試驗研究工作。1998年作為選礦技術負責分別設計建設年處理3萬噸新地溝堆浸廠和年處理1.5萬噸山西代縣全泥氰化廠,其各項技術指標達到設計要求。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組是依托鹽城工學院的校級課題組,現有成員10人,研究生7人,涵蓋二維材料、能源器件和相關模擬等研究方向。
?左鵬軍,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碩士,教授級高工。 1994年7月在陜西省機械研究院參加工作,現任陜西省機械研究院、陜西華夏粉末冶金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陜西省發展改革委員會綜合評標評審專家,陜西省發明協會副理事長、西安市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西安市機械工程學會粉末冶金分會理事長、西安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咸陽市首席工程師。
1.發展了一種簡單的有機前驅體分解法原位可控合成鈣鈦礦 量子點及其異質結構,實現了室溫下對不同氣體的檢測。2.通過修飾ZnO實現了對庚醛、甲醇的室溫高選擇性檢測, 機器學習則有助于消除濕度的干擾。3.修飾Sn有機配體可以實現對H2S的高靈敏度室溫檢測,修 飾改性Fe2O3則可以實現對SO2的室溫檢測。4.僅靠DFT計算和機器學習就可以即可實現某種材料對不同 氣體響應與否的預報或篩選,無需做實驗。
高東坡,冶金化工行業自控高級工程師。金昌市工程建設方案、初步設計評審專家。 教育背景:1990年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計算機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計算機應用專業,工學學士。2012-2015西安理工大學工程碩士研修班 自動控制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