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低空經濟被納入國家戰略布局,2025年產業規模預計突破1.5萬億元大關。在無人機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新興場景驅動下,低空裝備制造、智能空管系統及安全保障體系三大板塊加速成型。作為航空器能量核心的動力電池,其技術突破正成為制約產業規?;l展的關鍵瓶頸。
政策層面已形成明確技術路線圖?!锻ㄓ煤娇昭b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明確提出分階段目標:2026年前實現400Wh/kg航空鋰電池規?;慨a,2030年完成500Wh/kg高比能電池技術驗證。這一指標較現有動力電池能量密度提升近一倍,直接關聯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的航程與載重能力。目前,寧德時代、欣旺達等電池企業已聯合億航智能、峰飛航空等整機廠商組建創新聯合體,重點攻關固態電解質、硅碳負極等關鍵材料體系。
上游資源市場率先感知產業熱度。2025年7月24日長江現貨市場數據顯示,1#鎳均價單日上漲600元至125,050元/噸,1#鈷均價突破247,000元/噸,雙雙創年內新高。作為高鎳三元電池的核心原料,鎳鈷金屬占動力電池成本的比重超過35%。資源地集中度風險尤為突出:剛果(金)掌控全球70%鈷儲量,印尼與菲律賓合計控制50%以上鎳礦供應,2024年印尼鎳礦出口政策調整曾導致國際鎳價三個月內暴漲42%。
技術替代與資源安全形成雙重驅動。為降低對單一資源的依賴,高鎳低鈷、無鈷正極材料研發進入中試階段,但受制于循環壽命與成本因素,2025年市場滲透率仍不足8%。與此同時,電池回收產業雖獲政策傾斜,2024年工信部新增12家符合規范的回收企業,但濕法冶金等主流工藝成本居高不下,導致實際資源回收率不足30%,難以形成有效供給補充。
當前低空經濟動力電池領域已形成"技術突破-資源保障-循環利用"的三角博弈格局。能量密度指標、地緣政治風險與回收經濟性三大變量相互作用,既考驗著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也決定著萬億級市場能否從政策驅動轉向技術驅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