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藏阿里地區迎來一年中最佳的觀星季,澄澈夜空下,中廣核的清潔能源項目如星辰般點亮高原,源源不斷的綠色電力與浩瀚星河交相輝映,勾勒出科技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圖景。在這片被譽為“世界屋脊”的土地上,中廣核新能源以光儲熱電、牧光互補、光伏治沙等創新模式,為高原可持續發展注入清潔動能,書寫著綠色能源守護生態文明的實踐篇章。
阿里“零碳”光儲熱電:破解高寒供暖難題
針對阿里地區冬季嚴寒、供暖依賴燃煤的現狀,中廣核于2021年建成西藏首個“光熱+光伏”示范項目——阿里“零碳”光儲熱電工程。項目集成100兆瓦光伏與50兆瓦光熱系統,通過熔鹽儲熱技術實現24小時連續供暖,覆蓋150萬平方米區域,惠及當地居民。項目建設中,300余名本地勞動力參與施工,200余臺當地機械設備投入使用,累計為村民增收超5000萬元。更顯著的是,項目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6萬噸,為高寒高海拔地區清潔供暖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推動西藏能源體系向低碳轉型。
工布江達牧光互補:光伏板下的生態牧場
在林芝市工布江達縣,中廣核打造了西藏首個“光伏+儲能+畜牧業”融合項目。689畝土地上,30兆瓦光伏陣列與6兆瓦/24兆瓦時儲能系統協同運行,板下空間則成為牛羊的天然牧場。這種“上發電、下放牧”的模式,既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又促進了農牧民增收。光伏板遮擋陽光減少水分蒸發,板下植被覆蓋率較裸露土地提升30%,形成微型生態循環系統,展現了清潔能源與生態保護的協同效應。
拉孜光伏治沙:綠電與生態修復的雙重使命
日喀則市拉孜縣的鹽堿地上,中廣核一期20兆瓦、二期30兆瓦光儲項目扎根荒漠。項目年均輸送5866萬千瓦時綠電的同時,光伏陣列有效降低風速、減少地表蒸發,配合人工種草措施,使周邊沙丘移動速度下降60%,植被覆蓋率從不足5%提升至15%。曾經的荒漠正逐步恢復生機,項目區成為西藏光伏治沙的示范基地。
桑日與謝通門:持久守護藏中電網
在山南市桑日縣,分兩期建成的光伏電站自2011年起持續并網發電,累計輸電量超10億千瓦時,成為藏中電網的穩定電源。日喀則市謝通門縣30兆瓦光伏電站則以年均5063萬千瓦時的發電量,支撐著當地用電需求。這些“沉默的守護者”,以零排放、低損耗的優勢,替代了傳統火電,為高原藍天減負。
從阿里到林芝,從日喀則到山南,中廣核在西藏布局的光伏矩陣已形成規?;?。當夜幕降臨,光伏板在星光下靜靜延展,這束來自雪域的綠色之光,不僅點亮了千家萬戶,更守護著世界屋脊最珍貴的星空與生態。在這里,清潔能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不再是單選題,而是中廣核用科技書寫的和諧共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