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推動下,氫能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吉林松原和內蒙古興安盟正建設全球最大規模的綠色氫氨醇和綠氫制甲醇項目,預計年內投產。這些世界級項目不僅展示了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實力,也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示范。隨著氫能技術的突破和產業鏈完善,氫能正從概念走向規?;瘧?,成為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
政策支持為氫能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國家能源局近期啟動氫能試點工作,福建、武漢等地也出臺中長期規劃,推動氫能全鏈條發展。在政策引導下,上市公司加速布局,中集安瑞科、京城機電等企業通過戰略合作、增資擴股等方式搶占市場先機。資本關注點從應用端轉向供給端,聚焦綠氫制備和成本控制,為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電解水制氫技術取得顯著突破。中國在堿性制氫、PEM、AEM和SOEC等技術領域均實現性能提升和成本優化。隆基氫能等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專利數量持續增長。不同技術路線適配離網制氫、分布式場景等多樣化需求,國家鼓勵在電網薄弱地區開展試點,構建風光氫儲一體化體系,推動氫能技術創新與場景落地。
氫能儲運短板正在加速補齊。國內首條跨省長距離輸氫管道項目獲批,將大幅降低運輸成本。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指出,管道運輸成本僅為槽車運輸的1/5。然而,綠氫項目仍面臨投資規模大、下游消納不足等挑戰。產業鏈各方需協同解決技術研發、成本控制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難題,共同推動氫能商業化進程。
氫能產業生態構建需要多方協作。當前行業尚未形成商業閉環,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壓力。專家建議上下游企業“抱團”發展,針對特定場景聯動落地項目。通過政策引導、市場驅動和技術創新三管齊下,氫能產業正加速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為傳統能源轉型提供清潔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