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鐵資源伊春鹿鳴礦業有限公司,一場設備檢修的變革正悄然上演。近日,該公司在設備集中檢修時,大膽引入三維數字孿生技術,為半自磨機襯板更換作業這一核心檢修項目賦予“智慧內核”,收獲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以往,設備檢修就像在迷霧中摸索前行,缺乏精準規劃與高效執行。而此次三維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宛如為檢修團隊點亮了一盞明燈。耗時一年多精心打造的三維數字孿生平臺,在檢修前進行了超200次動態仿真,將原本11天的檢修計劃大幅壓縮,節省了63個小時,直接為企業創造了千萬元級的經濟效益,實現了技術與管理效能的雙重飛躍。
走進檢修現場,三維數字孿生平臺的優勢盡顯。選礦廠設備副廠長殷適新站在調度大屏前,屏幕上的半自磨機三維數字孿生體以厘米級精度復刻著作業場景,天車軌跡、工人站位、襯板安裝角度等信息一目了然,進度條精準推進,讓檢修工作有條不紊。
在具體作業中,該平臺成為優化檢修方案的“智囊團”。以筒體襯板更換為例,通過模型模擬多種方案,確定每班更換45塊襯板為最優解。工程師借助工時分析界面,合理安排3個作業班組接力工作,有效提升了檢修效率。
交接班環節,三維數字孿生平臺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夜班工人電子簽退后,白班團隊通過三維模型快速了解設備內部情況,如重點檢查區域、天車吊點位置等,交接班時間從過去的半個多小時縮短至五六分鐘。同時,平臺科學規劃天車使用時段,使多個檢修項目并行推進,又額外搶出15個小時。
安全與質量方面,該平臺更是筑牢了雙重防線。它能實時監測有限空間作業狀態,氧氣濃度異常時立即報警并在模型上閃爍警示,提前鎖定16個預檢修報警點。點檢儀數據實時回傳,將老師傅的經驗轉化為精準參數,推動管理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預防”。
該公司總工程師陳榮健表示,此次成功實踐彰顯了三維數字孿生技術的巨大價值。未來,公司計劃將該技術延伸至選礦全流程,讓智能科技滲透到生產的每個環節,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