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產業園區建設導則》正式進入研究制定階段,預計年內出臺。這是我國首個零碳產業園區國家標準,業界認為其意義重大。它不僅能為我國零碳園區建設提供范本和指導,還能向世界輸出可復制的“中國樣本”。這對于推動園區綠色低碳轉型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
當前,零碳園區建設面臨諸多挑戰,比如技術路徑多元、碳核算邊界模糊等。而標準體系是產業發展的“基石”,能夠促進零碳園區健康發展。產業園區在我國工業產值貢獻超50%,碳排放占比達全國總量三成,其綠色轉型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
近幾年,零碳產業園區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隨后,內蒙古、山西、廣東、福建等省區也紛紛響應,提出要發展零碳園區,目前零碳概念已在各地取得顯著成果。
各地的零碳園區建設成果顯著。比如貴州貴陽的零碳園區通過碳減排和碳吸收實現了零碳排放甚至負排放;山東一些地方打造的零碳工廠、零碳園區能耗和碳排放大幅降低;廣東的華南首座零碳示范園區預計綠電自給率突破80%,建筑能耗降低40%以上。但零碳園區的行業標準卻遲遲沒有確立。
正在研制中的《導則》內容涵蓋園區分類、總則、系統建設和分類建設等,適用于指導園區開展零碳建設工作。在能源系統建設方面,提出提高可再生能源直供比例、建設園區微電網等要求;在生產系統建設方面,對企業層面和園區層面都提出要求。其調研范圍覆蓋我國主要產業園區,旨在解決定義模糊、核算混亂、路徑差異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