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的劉剛教授和孫軍院士團隊搞了個大動作,研發出一種新型抗氫脆鋁合金。這可不是普通的材料,它在《自然》雜志上都發了文章,叫“基于結構復雜相工程化設計創制抗氫脆鋁合金”。這個研究可不是閉門造車,而是面向實際應用需求的,團隊還打算搞大噸位中試實驗,爭取早點用到工程上去。
在“雙碳”戰略的大背景下,“氫能經濟”成了未來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這就好比汽車要跑得遠,得有個好油箱,氫的存儲和運輸就成了關鍵問題。鋁合金因為輕、強度高、低溫性能好,成了輕量化和氫能經濟的熱門材料。但鋁合金也有個致命弱點,就是“氫脆”,就像玻璃一樣,一碰就碎,這可不行,嚴重限制了它在氫能和潮濕環境下的應用。
這個團隊發現,鋁合金里自然形成的金屬間化合物顆粒,要么太大吸氫能力差,要么太小但氫結合能低,都不太理想。他們就想了個辦法,設計復雜的析出過程,讓這些顆粒既高密度又高氫結合能。他們盯上了Samson相Al3Mg2,這東西結構復雜,原子多,空位也多,是個天然的氫陷阱,理論上氫結合能很高。但問題是,它一般在晶界上形核,容易變大,很難在晶粒里均勻分布。
團隊聯合國內外的研究力量,在Al-Mg合金里加了微量的Sc,設計了兩步熱處理。第一步先在晶粒里形成高密度的Al3Sc納米顆粒,這些顆粒大小合適,分布均勻。第二步通過特殊的原子交互作用,在Al3Sc上生成了Al3(Mg,Sc)2納米相。這個過程很巧妙,就像在納米尺度上搭積木,讓氫陷阱顆粒均勻分布在合金里。
這種新型合金效果驚人,強度比沒加Sc的提高了40%,抗氫脆能力更是提高了近5倍。在7.0 ppmw的充氫量下,拉伸延伸率降低幅度還不到10%,遠優于其他鋁合金。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強度越高氫脆越敏感”的魔咒,讓強度和抗氫脆能力一起提升,為高強鋁合金的研發開辟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