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礦
采礦
選礦
通用
火法冶金
濕法冶金
電冶金
真空冶金
功能材料
復合材料
新能源材料
合金材料
材料加工
廢水處理
大氣治理
固/危廢處置
土壤修復
物理檢測
化學分析
力學檢測
無損檢測
失效分析
環境檢測
綜合
?楊文杰,自1999年起,本碩博均就讀于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2006年進入中鋁集團鄭州研究院,在生產一線、技術研發等多個崗位擔任過主管職務;2016年進入中鋁集團總部科技管理部,負責鋁工業相關科技項目與集團能源管理工作;2019年進入鄭州大學工作。曾參與國家863重大專項“基于惰性電極的鋁電解新工藝”,“新型結構槽技術的研究及工業推廣”等多個項目。工作期間,共申請專利10余項,以第一作者發表中外文20余篇;獲省部級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
1982年畢業湖南大學炭素材料專業,一直在湖南大學從事教學和炭石墨材料研究工作,先后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曾歷任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材料系主任、湖南大學材料學院無機材料系主任、副院長,現為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兼任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碳-石墨材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金屬學會炭素材料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石墨產業發展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石墨及石墨材料專業委員會理事會常務理事。兼任《新型炭材料》《炭素》《炭素技術》等雜志編委。 主要從事石墨負極材料研究。
宋懷河,北京化工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主要研究領域:先進炭及復合材料;主要研究方向:1)瀝青基炭材料(通用級、高性能瀝青炭纖維,中間相瀝青炭微球等);2)碳納米材料(碳包覆納米金屬晶、納米洋蔥、填充納米碳管、石墨烯等;3)納米碳管及其在聚合物和炭/炭復合材料中的應用;4)儲能炭材料(鋰離子二次電池、儲氫和超級電容器材料);5)介孔炭材料。
蘆露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教授。 2007年考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2010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并獲得中科院院長獎。同年在蘇州納米所國際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調職入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任副研究員,2014年調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化學院工作至今。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自然基金重點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專項資金等科研項目,并與香港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富士康中心,中科院化學所等研究機構合作完成研究任務。
方治文,天津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四川輕化工大學兼職教授,全國氣體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含氟氣體分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鋰電池分會理事。歷任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特種氣體研究中心主任、科技委委員、綠菱電子材料(天津)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F任山東重山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山東重山元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上海前沿新能源電源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長期從事半導體與新能源材料、特種裝備新能源電池的研發與產業化。
標題:陳海焱
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