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銅尾礦資源再利用領域,尤其涉及銅尾礦在道路用混凝土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銅陵市是中國有名的銅都,每年產生的銅尾礦很多,而這些銅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率不足1%,遠遠低于我國的平均水平,不能利用的尾礦多采用尾礦庫壩或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尾礦庫壩極易引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填埋占用大量存儲地,污染環境還存在潰壩的風險。因此,對銅尾礦渣的再生資源化利用研究,來提高其綜合利用率,其研究成果可節約大量的土地資源、減輕企業的經濟負擔、保護礦區周邊環境和礦區居民的人身安全,因此開展此項研究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同時也符合我國循環經濟促進法“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基本原則;符合國家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的總體戰略,并符合國家資源綜合利用免稅的相關條件,可大幅度的企業減少成本,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
我們目前研究方向是:利用銅尾礦的活性替代混凝土中的水泥,降代成本,特別是應用在道路施工方面的混凝土;其利用價值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銅尾礦在道路用混凝土中的應用。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手段實現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
銅尾礦在道路用混凝土中的應用;混凝土包括水泥、水、標準砂、銅尾礦;其各原材料重量組分分別為:水泥315~405、水225、標準砂1350、銅尾礦45~135。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混凝土中各原材料重量組分為水泥369~396、水225、標準砂1350、銅尾54~81。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混凝土中各原材料重量組分優選為水泥382.5、水225、標準砂1350、銅尾67.5。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銅尾礦的比表面積在300-400m2/kg。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銅尾礦的粒徑在400~800μm。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水泥的型號為p·o42.5。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銅尾礦制備方式如下:
第一步、將銅尾礦放入到球磨機中進行研磨,使銅尾礦的粒徑在1500~3000μm的范圍內;
第二步、經銅尾礦進行人工烘干或自然風干,至銅尾礦中的含水率小于4%;
第三步、對銅尾礦采用選粉立磨處理10~15min,使銅尾礦的粒徑在400~800μm的范圍內,活性指數為65~75%,比表面積在300-400m2/kg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通過對銅尾礦進行加工處理得到粒徑在4
聲明:
“銅尾礦在道路用混凝土中的應用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