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有色冶金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頂吹熔煉煉銅設施改造為連續煉銅設施的方法和連續煉銅設施。
背景技術:
頂吹熔煉技術廣泛用于銅、鎳、鉛、錫、鐵及鋅渣以及銅、鉛的冶煉。頂吹熔煉技術開發于19世紀70年代,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十年得到快速推廣,在銅冶煉領域相繼建設了十幾座頂吹冶煉廠。然而,隨著銅冶煉技術的發展和環保標準的提高,頂吹熔煉技術的運行成本優勢不在,存在升級改造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基于發明人對以下事實和問題的發現和認識做出的:
頂吹熔煉技術,也稱為富氧頂吹浸沒式噴槍熔池熔煉技術,主要包括澳斯麥特法(ausmelt法)和艾薩法(isa法)兩種頂吹工藝。1981年,頂吹熔煉技術的主要發明人弗洛伊德建立澳斯麥特公司,將頂吹熔煉技術用于銅、鎳、鉛、錫、鐵及鋅渣等的冶煉,稱之為澳斯麥特法(ausmelt法)。同一時期,澳大利亞芒特·艾薩礦業公司也將頂吹熔煉技術應用于銅、鉛的冶煉,稱之為艾薩法(isa法)。
本發明的發明人通過研究頂吹熔煉技術的特點,發現和認識到:現有頂吹熔煉技術中,無論是澳斯麥特法還是艾薩法,頂吹噴槍為單支槍且噴槍下端浸沒到熔池的渣層內(由此也稱為富氧頂吹浸沒式單噴槍熔池熔煉技術),因此,熔爐內的渣層需要非常厚,例如渣層通常達到1米左右,銅锍對噴槍的槍腐蝕嚴重,而且單支噴槍的風量需要非常大,從而吹到渣層時對渣層的攪動嚴重,此外,由于噴槍噴氧到渣層,氧靠渣層傳遞到銅硫層內,渣層存過氧化,從而產不出高品位的銅硫,而且熔煉爐的高度需要非常高。
目前國內使用的頂吹熔煉煉銅主要由兩種設施和工藝,第一種工藝:具體設施為:頂吹熔煉(澳斯麥特爐或艾薩爐)+沉降電爐+ps轉爐吹煉,具體工藝為:銅精礦、熔劑配料(—制粒)—頂吹熔煉—電爐沉降分離,產出銅锍和熔煉渣,銅锍用鋼包運送到ps轉爐吹煉產出粗銅;第二種工藝:具體設施為頂吹熔煉(澳斯麥特爐或艾薩爐)+沉降電爐+頂吹浸沒式單噴槍頂吹吹煉爐,具體工藝為:銅精礦、熔劑配料(—制粒)—頂吹熔煉—電爐沉降分離,產出銅锍和熔煉渣,銅锍輸送到頂吹吹煉產出粗銅。
發明人從上述現有設施和工藝發現和意識到,兩種工藝均需要沉降電爐對從頂吹熔煉爐排出的銅硫和熔煉渣進行沉降,原因在于,如上所述,現有頂吹熔煉技術,熔煉爐內的攪動嚴重,銅锍和爐渣無法完全分離,必須使用沉降電爐進行沉降,然后沉降分離出的銅锍進吹煉
聲明:
“頂吹熔煉設施的改造方法、連續煉銅設施及方法與流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