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實用新型涉及輪轂技術領域,具體為基于新能源汽車的低摩擦型輪轂單元。
背景技術:
2.輪轂軸承單元是在標準角接觸球軸承和圓錐滾子軸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兩套軸承作為一體,具有組裝性能好、可省略游隙調整、重量輕、結構緊湊、載荷容量大、為密封軸承可事先裝入潤滑脂、省略外部輪轂密封及免于維修等優點,已廣泛用于轎車中,在載重汽車中也有逐步擴大應用的趨勢。
3.對于汽車來說由于載重量的不同以及轉速的不同,對于輪轂軸承產生的摩擦力不同,過大的摩擦力導致潤滑脂消耗較多,由于潤滑脂的添加較為麻煩,一旦輪轂軸承單元承受摩擦力較大容易導致新能源汽車內部的電池損壞,因此需要提供一種裝置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基于新能源汽車的低摩擦型輪轂單元,解決了新能源汽車輪轂單元摩擦力較大容易導致電池損壞的問題。
5.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基于新能源汽車的低摩擦型輪轂單元,包括內圈和法蘭盤,所述內圈的外表面與法蘭盤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內圈的內部開設有內腔,所述內圈的外部設置有潤滑機構。
6.所述潤滑機構包括兩個油槽、連接管以及供油組件,所述供油組件的外表面與連接管的外表面活動連接,兩個所述油槽對稱開設在內圈外表面的左右兩側,兩個所述油槽的內表面之間均活動連接有環形轉板,所述油槽內表面的左右兩側均開設有卡槽,兩個所述卡槽的內表面均與環形轉板的外表面轉動連接,兩個所述環形轉板的外表面均固定連接有下油管,所述下油管的外表面與油槽的內表面活動連接,所述下油管的一端貫穿環形轉板并延伸至環形轉板的外部,兩個所述下油管的頂端均與連接管的固定連接,兩個所述油槽內表面的底部均開設有漏油孔,所述漏油孔的內表面與內腔的內表面相連通。
7.優選的,所述供油組件包括供油管和壓縮管,所述壓縮管的底端與連接管的頂部固定連接,所述供油管的一端與壓縮管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壓縮管的內表面之間活動連接有圓板。
8.優選的,所述圓板外表面的左右兩側均固定連接有轉桿,兩個所述轉桿互相遠離的一端均與壓縮管的內表面轉動連接,所述壓縮管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有限位板,所述圓板的外表面與限位板的外表面相卡接。
9.優選的,所述內腔的內表面活動連接有外軸承,所述外軸承的外表面活動連接有外封圈,所述外封圈的外表面與內腔的內表面活動連接。
10.優選的
聲明:
“基于新能源汽車的低摩擦型輪轂單元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