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金屬材料增材制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增材制造梯度合金及其制備方法,該合金包括合金基體、過渡層、熔覆層,過渡層位于合金基體與熔覆層之間,過渡層沉積于合金基體上,熔覆層沉積于過渡層上,過渡層由合金基體粉末和熔覆層粉末混合組成。本發明能夠顯著抑制打印裂紋的形核生長,使得熔覆層內無裂紋,熔覆層與基體界面處無未熔合孔隙,提高熔覆層的結合效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特種材料研究所團隊在材料領域著名期刊《材料科學進展》(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IF=33.6)上在線刊登了題為“Metal powder atomization preparation, modification, and reuse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 review”(doi.org/10.1016/j.pmatsci.2025.101449)的綜述文章,文章全面地梳理了增材制造金屬粉末制備、性能評價、改性及再利用的研究進展,提出了面向大生產時代批量化增材制造應用的粉末全生命周期性能提升及成本降低策略,為提升金屬增材制造產品競爭力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1.低頻振動增加了熔池金屬流動性:隨著振動頻率的增加,層寬增加,層高降低,提高尺寸精度,易于后續表面加工處理; 2.低頻機械振動增加了氣孔上浮速率,減少大尺寸氣孔,從而提高構件性能; 3.低頻機械振動能夠對構件微觀組織產生晶粒細化效果,減弱晶粒擇優取向生長及組織分布不均勻所產生的性能上的各向異性;
?專家簡介: 2010年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材料加工工程專業博士學位,1999-2013年工作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2014年被引進到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任教授,天津市高速切削與精密加工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2010年獲歐盟博士后獎學金,于瑞典隆德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交流訪問,2012年于韓國釜山大學新型復合材料國家核心研究中心(NCRC)任研究教授。
如何能讓碳化硅超細微粉的沉降速度加快;如何讓硅微粉的PH值控制在所需區間而不會有大的波動。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2. 自支撐結構設計研究進展; 3. 未來的發展方向; 4. 團隊相關研究;
孟憲明,教授級高工,主攻先進工藝與材料方向,集團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集團首席專家。全國標準化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項目評審專家、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車身副秘書長。主持或承擔國家科技重點專項、國際合作等課題 10 余項,牽頭獲省部一等獎 4 項,二等獎 10 項,出版專著 4 部,SCI 論文 36 篇,“十三五”中國機械工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稱號。
1994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環境化學系、1997年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學位。 主要從事有色有色金屬行業分析檢測,專長儀器分析和化學分析,參與編寫專業書籍和國家行業標準若干項。
一、研究背景; 二、鋁合金在SLM技術中存在的技術瓶頸; 三、SLM成型高強耐熱鋁合金的設計策略; 四、SLM工藝參數對成型質量及性能的影響; 五、熱處理對力學及耐熱性能的影響; 六、主要結論; 七、增材制造方向簡介;
白國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材環學院教授,省級青年人才,近十年來一直從事高頻軟磁材料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 在以第一 / 通訊作者在 Nat.Comm., Adv. Func. Mater., Acta Mater., 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 3 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 18 件件。獲 2019 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8 年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子課題、華為公司委托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委托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
從鹽湖鹵水熱力學到智能化鹽田過程工程,周桓,天津科技大學,與實際過程結合的鹽田的過程系統工程化與智能化用以執行:(1)現有過程的診斷與完善;(2)鹵水開采與鹵水調度方案的優化;(3)開發新過程的新型鹽田設計;……實現:鹽湖資源開發利用的高效率、高質量
中國煤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煤巖分技術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為煉焦煤資源優化配置和焦炭質量影響因素研究;煤巖理論指導煉焦配煤等,近年來主持完成寶鋼、馬鋼、梅鋼、山鋼、新鋼、湘鋼、柳鋼,寶泰隆等大型企業關于煉焦配煤和煉焦工藝優化等領域產學研項目60余項。所研成果 “煉焦煤資源配置和焦炭質量預測控制技術”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發表煤焦方面研究論文60余篇。
增材制造316L不銹鋼成型工藝及其性能相關性研究,朱協彬,安徽工程大學,1. 建立了基于熔池面積、熔池體積和工藝參數預測力學性能的模型,熔池近似面積的變化趨勢與抗拉強度變化趨勢呈現正相關性,熔池近似面積越大,熔池邊界占比小,樣品的抗拉強度相對較高;當熔池的體積增加時,樣品抗拉強度增強;反之熔池的體積時減少時,樣品抗拉強度降低;通過調整工藝參數能夠控制熔池尺寸特征,進而預測力學性能。2. 熔池內部有更細小的亞結構存在,且亞結構的形貌特征并不完全一致;胞狀尺寸的大小與納米壓痕結果有明顯的相關性。
姜雁斌,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青年人才、全國有色金屬優秀青年科技者、湖南省科技領軍人才、湖南省100名科技人才引進和芙蓉青年學者。從事金屬復合材料、高性能銅合金設計與高效短流程制備加工新技術、難加工金屬材料外場加工與強韌化技術等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在Acta Materialia、Science Bulletin等國際權威雜志上共發表SCI、EI收錄的學術論文12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33項,申請發明專利17項;獲省部級科技一等獎5項。
從原材料粉體到氣氛到發泡劑:淺談傳統粉末冶金對金屬增材制造的創新啟示,南方科技大學,嚴明,其有助于實現: (1)靈活調整合金成分; (2)低成本、短周期3D打??; (3)小微米通孔結構的SLM實現; (4)抗開裂性能提升、可打印性提升; (5)利用活性氣氛、遺傳性等現象,便利的開發高性能3D打印材料及器件。
賈玉亮,高工,航源公司單晶葉片技術總負責人。先后負責了×15、CJ1000、CJ2000、重燃300MW及GE9X、SIEMENS 4000F、BH 5002等國內外40余種航發及燃機單晶/定向葉片研發生產,參與了國家兩機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負責研發的CJ2000四聯單晶葉片填補了國內外空白,支撐了整機試驗,效果良好;帶領團隊完成國內唯一F級重燃一級動葉的國際認證。
江西力沃德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高新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南昌市企業技術中心,中國有色金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單位。目前為止已申報國家專利18項,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3項,5項發明專利進入實質審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