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4滾筒洗石機,安裝少用,成色板正
光電智能干選關鍵技術研究與實踐,霍里思特科技,周承丞,北京霍里思特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致力于X射線探測器以及物質識別算法的研發。2015年公司開始智能干選機研發,2017年底公司基于X射線透視的智能干選機研發成功投放市場。唯一在有色金屬礦、黑色金屬礦、非金屬礦、放射性礦、煤礦均有應用案例,累計銷售近百臺。唯一基于自主研發X射線探測器的干選機廠家。
就讀于湖北工業大學,湖工大材化院輕質金屬材料焊接工藝與力學行為團隊成員,主要研究鋁合金和鋼異種材料直流電阻點焊工藝。發表EI論文一篇,多次獲得校獎學金。
有色治煉污酸廢水處理回用技術難點及解決途徑,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邵立南,污染處理由注重單項技術轉變為技術集成:環境治理區域化、社會化。即改變企業封閉、孤立的“三廢”治理模式為全社會統籌安排的治理模式;發展和綜合利用各種先進的處理技術。如膜分離濃縮技術、特效吸附與萃取技術等。堅持全過程控制和必要的末端相結合的原則, 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先進實用技術,力求污染治理和資源利用一體化, 實現“三效”統一。
劉亞運,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智能制造系副主任,先后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等省部級以上項目3項。主要研究方向為激光加工與焊接、難加工材料超精密加工等,相關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研究論文27篇,授權發明7項;出版 “十四五”國家級高等教育戰略新興領域教材1本;相關成果獲得廳局級獎勵4項。
銅冶金用堿性耐火材料現狀與展望,李勇,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鎂鉻耐火材料技術路線:日本直接結合體系:技術無法突破, 歐洲共燒結(或稱為全合成)鎂鉻耐火材料:穩定產品+穩定工藝+確定原料后制備使用性能優的產品;引入中國技術? 中國:直接結合、電熔再結合、半再結合鎂鉻: 結合中國行業發展特點。
黃國亮,四川大學博士在讀,師從劉穎教授、黃科高級工程師。他的研究方向為低膨脹鐵鎳合金增材制造以及高強鋼焊接,成果發表在知名期刊《Addit. Manuf.》、《Mater. Sci. Eng., A》、《J. Mater.Res.Tech.》,授權專利1項。此外,他曾被委派到工信部參與編撰《中國增材制造產業年鑒<2020>》。黃博士在讀期間成績優異,本碩成績位于年級第二,博士年級第一,曾獲北工大建黨100周年百名優秀黨員,中關村第五屆新興領域優勝獎,優秀研究生,優秀研究生干部等獎項,并且參與創辦增材領域熱點公眾號AMletters。
磨礦浮選智能控制的工程實踐,唐雅婧,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根據現場了解情況,目前4000t/a選礦廠處理的礦石來礦差異較大,包括:高峰山42#礦、高峰山低硫、老廠塘坑、老區低硫、大箐低硫、大箐42 #礦等礦種。不同礦石之間的浮選特性存在差異,其藥劑制度、工藝參數等均有差異。
杜浩,蘭州理工大學材料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F階段主要研究方向為基于視覺傳感電弧增材制造路徑規劃及成形控制。
錦界選煤廠高灰細泥處理工藝改造實踐,方治民,國能鄂爾多斯市工程設計有限公司,一.國能鄂爾多斯市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簡介;二.神東煤炭集團錦界選煤廠簡介;三.煤泥水處理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四. 煤泥水處理工藝改造方案。
卜珩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材料學院博士。主要從事熱塑性復合材料焊接與再制造等相關研究,在《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等期刊發表SCI論文5篇,申請發明專利5項,參加173、裝備發展部領域基金重點項目、國自然等多項國家級項目。
廣西梧州港德硬質合金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并在2000年承接轉制的原國有企業梧州市硬質合金廠,是中國鎢業協會硬質合金分會的理事單位,是集生產、研發、銷售、技術服務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有高級技術人才20多個、44個專利發明和實用專利。公司采用了先進的生產設備和高效的生產工藝流程,致力提供有競爭力的硬質合金產品解決方案。公司通過了ISO9001:2015認證。港德硬質合金被評為“廣西名牌產品”。 港德硬質合金產品已形成了非標異形大制品、模具、軋輥、無磁合金、合金毛坯、合金刀片、礦山工具、耐磨耐腐蝕零件等優勢產品,覆蓋石油、化工、冶金、航空航天、軍工、鋼鐵、礦山工具、金屬成型、機械制造等行業,公司專注于為客戶提供最有效的定制解決方案,以滿足客戶要求。公司目前在全球有3000多個合作伙伴,享譽國內外。
低價處理一臺紅星1615重錘,配備動力雙200千瓦電機,成色免檢,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聯系我
江西理工大學,陳江安,海濱砂礦選礦新工藝研究進展,改進后采用微波干燥:(1)環境友好,占地面積小,工人操作環境無灰塵,并容易實現自動控制,減少人為干擾工藝。(2)采用預先脫水后再烘干,成本降低40%左右,噸原料脫水成本控制在10-20元/噸。與天然氣成本相對或者有所降低。
李靜,教授、博導,云南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為冶金新技術,主要從事超聲波在冶金中的基礎理論、裝備研制、工藝開發和產業化應用等研究。研發的相關超聲波強化處理裝備及技術實現向中核集團等國內知名企業和高校轉讓與應用,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企業委托科技開發項目20余項。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劉海弟,有色火法冶金煙氣無污酸處理工藝初步研究,55%的濃酸需要定期外排,其真正來源是煙氣中的H2O和SO3;濃酸同時完成煙氣的冷卻和除As,需要有濃酸冷卻裝置;循環濃酸量應保證煙氣降溫至白砷充分冷凝和吸收;高溫下F、Cl不易被濃酸吸收,故濃酸洗滌后煙氣中F、Cl可以考慮再用塔器洗滌
?高文成,博士,正高級工程師,有研資源環境技術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高級研究主管,兼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釩資源清潔利用專業委員會委員、重有色金屬冶金學術委員會委員、再生資源戰略聯盟青年專家會委員、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科技項目評審專家。
主要業績: 1、在電化學復合材料方面取得一些原創性的工作,包括核殼結構、有機無機復合電解質等方面,于2014年獲得國家杰青青年基金。 2、在世界上首次掌握鋰離子電池第三代凝膠隔膜的批量生產技術,并成功實現產業化;顛覆性地發明了鋰離子電池第四代無孔隔膜,并成功實現了成果轉化。獲得Albert Nelson Marquis終身成就獎。 3、在國內外重新領引和掀起了水溶液電池的研究和開發熱潮,發明了系列高電壓的水溶液儲能化學體系。2021年獲得有關皇家化學會會士。
馬星博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材料學院教授,廣東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洪堡學者,國家級青年人才。主要從事微納米機器人的研究,主持科技部戰略性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國自然重大研究計劃、面上等項目,擔任中科院一區期刊JMST副主編。曾獲馬普智能所Günter Petzow Prize,深圳市青年科技獎,廣東省材料研究學會青年科技獎,深圳市自然科學二等獎(1/5),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4)、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10)。
高性能石墨在磷酸鐵鋰上的應用及相關技術拓展,四川航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姜應律,聚酰亞胺是十分穩定的耐酸堿高聚物,可做絕緣耐磨等多種工作,耐高溫400度甚至500度,在一般條件下很難溶解,在我們的工藝條件下可以溶脹,在油脂中溶脹后可在強堿下進一步水解,這為開發一種高溫鋰基脂開發了新思路。
馮偉,蘇州大學激光增材制造研究所成員,現為蘇州大學在校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鈦/鋼異質材料增材制造,目前參與了鈦/鋼異質連接國家重點基金項目的相關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鋼鐵研究學報等期刊發表了學術論文2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一項。
昆明理工大學真空冶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張旭,硫酸鋅溶液深度凈化除鈷試驗進展及討論,? 可用較少的鋅粉實現深度凈化,鈷不易復溶,降低了凈化成本。1 對原料的適應性增強,可處理高鈷原料。2 對溶液的鈷濃度波動適應性增強。3 凈化渣數量大幅減少,過濾速度加快,有利于減少二段凈化過濾設備。4 進一步處理所得的鈷渣可得到鈷精礦,有利于實現鈷的資源化。5 除鈷控制模型的建立,為凈化的自動控制系統奠定了基礎。